今天分享的是:2025车载芯片白皮书:行业竞争加剧配资查官网,国产化率持续提升(精简版)
报告共计:14页
车载芯片:新能源与智能化驱动下的行业变局
在半导体产业的版图中,车载芯片正成为最耀眼的增长极。从控制车辆行驶的“大脑”到支撑智能驾驶的“神经中枢”,这类专门为汽车设计的芯片,不仅重塑着汽车产业的技术路径,更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扮演着关键角色。
芯片类型:从功能到制程的差异化图景
车载芯片并非单一产品,而是一个庞大的家族。按照功能划分,可分为控制类、计算类、功率类、传感类等多个品类,每一类都在汽车运行中承担着独特使命。控制类芯片如同汽车的“大脑”,负责数据处理与逻辑控制;计算类芯片则是智能驾驶的核心,处理着海量的AI计算任务;功率类芯片堪称电动车的“心脏”,实现电能的高效转换;传感类芯片为车辆装上“眼睛”和“耳朵”,感知周围环境的每一个细节。
不同类型的芯片对制造工艺的需求大相径庭。智能驾驶所需的高算力芯片依赖先进制程技术,以满足复杂算法的运算需求;而传统的控制类芯片和功率器件则更多采用成熟制程,这是平衡性能、成本与可靠性的结果。比如,一辆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中,功率器件多采用成熟的12英寸晶圆工艺,而其搭载的自动驾驶域控制器,核心计算芯片则可能采用更先进的制程技术。
展开剩余82%市场增长:新能源与智能化双轮驱动
近年来,车载芯片市场的扩张速度令人瞩目。2024年,汽车芯片在全球半导体市场中的占比已达13%,而2021年这一比例仅为7%。这一跨越式增长的背后,是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渗透与汽车智能化的深度推进。
新能源汽车成为最大推手。与传统燃油车相比,新能源汽车新增了电机、电池、电控组成的三电系统,单车芯片需求量大幅提升。同时,智能化浪潮持续加码,L3级自动驾驶商用化试点范围不断扩大,城市领航辅助驾驶技术覆盖的城市从数十个增至数百个,这直接带动了高性能计算芯片、传感器芯片和域控制器的需求爆发。
中国市场的增长势头更为强劲。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,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让本土车载芯片需求增速领先全球。数据显示,2025至2030年,全球汽车芯片市场复合增长率预计为13.3%,而中国市场这一数字将达到17.3%,成为全球车载芯片产业增长的核心引擎。
竞争格局:从垄断到多元竞合的新生态
车载芯片行业的竞争版图正在经历深刻重构。过去,国际巨头凭借技术积累和车规级经验,在功率半导体、MCU等领域建立了极高壁垒,英飞凌、瑞萨、意法半导体等企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。如今,这一格局正被打破,多元主体竞合的新生态逐渐形成。
本土专业芯片厂商快速崛起,形成了多层次竞争梯队。地平线、黑芝麻在计算芯片领域实现技术突破,兆易创新在存储芯片市场稳步推进,这些企业不再依赖单纯的价格竞争,而是通过差异化设计、本地化服务和快速响应赢得市场。芯驰科技、杰发科技等企业在控制类芯片领域也取得进展,车身域部分产品已实现国产替代。
科技巨头的跨界入局更让行业格局充满变数。华为、百度等企业凭借在芯片设计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积累,将全栈解决方案和生态协同能力带入车载芯片市场。与此同时,整车企业向上游延伸的趋势日益明显,特斯拉自研FSD芯片、比亚迪自产IGBT、蔚来组建芯片团队,反映出车企对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追求。
产业链与国产化:机遇与挑战并存
车载芯片的产业链涵盖上游材料设备、中游设计制造和下游应用三大环节。上游的半导体材料(如硅片、光刻胶)和设备(如光刻机、刻蚀机)是芯片质量的基础,其性能直接决定中游产品的可靠性;中游聚焦各类芯片的设计与制造,是产业链的核心;下游的车载系统集成(智能座舱、自动驾驶系统等)和整车制造则是价值实现的终端,其需求变化持续拉动中上游的技术迭代。
当前,中国车载芯片国产化仍处于攻坚阶段。据统计,本土已有超200家企业涉足车载芯片开发,约50%实现量产,但企业普遍规模小、产品类型少,与国际产品存在差距。在控制类芯片中,动力地盘域所需的高功能安全MCU仍属空白;功率类芯片中,中低端产品可国产,但高端产品依赖进口;模拟类芯片中,高频PMIC等高端集成产品仍待突破。不过,在计算类芯片领域,500TOPS智驾用大算力芯片实现突破,1-200TOPS中低算力芯片已具备较强竞争力,展现出本土化的积极进展。
从全球视角看,车载芯片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。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与智能驾驶的升级,将持续释放市场需求;而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优势,为车载芯片国产化提供了天然土壤。随着技术迭代与生态完善,车载芯片行业将在竞争与合作中,迈向更多元、更高效的未来。
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
报告共计: 14页
中小未来圈,你需要的资料配资查官网,我这里都有!
发布于:广东省天载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